11月6日上午,新西兰“纽食篮”与上海某公司举行战略签约仪式,左二为新西兰“纽食篮”董事王思维。 (照片由王思维提供)
11月10日,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闭幕。在第二届进博会的参展商中,有这样一个群体,他们是深耕国际贸易领域的海外华商。从享受规模巨大的中国市场“红利”,到切身感受中国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,再到积极为中外经贸交流架桥铺路,无数海外华商与中国市场共成长。
在第二届进博会闭幕之际,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参展华商,从他们精彩的“进博会故事”中,感受新时代中国的开放自信与气度担当。
如约而至 谋合作共赢
“11月6日,进博会开幕第二天,展台零售额超过10万元人民币,30多家国内经销商或代理商前来洽谈合作事宜。”第二次“打卡”进博会的美国寇菲护肤品公司总裁蒋勇高兴地告诉记者。
现场销售量可观、与多家代理商签订合作合同、品牌知名度提高——尝到首届进博会种种“甜头”的蒋勇,有了更多底气和魄力。“我们的展台从去年的9平方米扩大到今年的36平方米,产品种类也从去年的两种增加到今年的四大系列十余种。”
忙碌一天的蒋勇通常会将晚上的时间也安排地满满当当。“要和白天来展台咨询的企业代表单独谈合作细节,将合作意向落实下来。”蒋勇说。
澳大利亚澳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俞维佳的“进博会时间”同样充实紧凑。“除积极参与场馆内的供需对接会、专题介绍会等活动外,我们还主动组织了一系列场馆外配套活动,如意向客户品鉴会、招商会等,从而巩固进博会的溢出效应。”俞维佳说,“进博会开幕第二天,我们已经和上海、深圳的两家公司敲定合作协议,并与11月7日、8日举行了签约仪式。”
“展区内专业观众人数明显增多,组织管理更加有序。”澳大利亚Clickpress Group创始人曹佩青说,“我们今年推出的文创产品更突出环保健康理念,满足中国消费者对时尚和健康的双重需求,很受欢迎,观众和采购商一波接一波地来,几乎没有间断过。”
11月6日上午10时,位于国家会展中心C区的“纽食篮”展区热闹非凡。这是一项由新西兰政府发起的新西兰美食优享计划,集合了新西兰广受全球消费者好评的优质食品品牌。来自山西、上海等地的贸易代表团、企业代表团等在开馆现场签下大单。
“进博会永不落幕,大健康事业方兴未艾,我们将努力让更多新西兰企业参与其中。”“纽食篮”董事王思维说。
第二届进博会参展规模更大、质量更高,活动更丰富。企业展两次扩容仍然报名火爆,甚至“一展难求”。肯尼亚亦善农业种植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昌洪对此深有体会。
“进博会人气太高了!”李昌洪说,“去年我的产品在肯尼亚国家馆参展。今年,我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标准展位。为了确保参展鲜花能以最佳的姿态迎接八方宾客,我们合作的农场主特意拿出了新培育的品种。进博会期间,这些鲜花分两次从肯尼亚空运至上海。”
深耕市场 享机遇无限
“进博会像一扇窗,让我看到中国市场的无限机遇。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,中国将张开双臂,为各国提供更多市场机遇、投资机遇、增长机遇,实现共同发展。”曹佩青感慨道。
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,曹佩青称自己“从上海出发,又回到上海”。“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,追求个性化的健康生活方式成为新的时尚。乘着进博会的东风,我们加深了对中国文创市场的认知,产品在国内的布局也更加清晰。”
“中国市场”是受访华商们提到最多的词。他们敏锐地捕捉到祖(籍)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信号,感受到中国市场的蓬勃与浩瀚,并积极参与其中,贡献力量,共享红利。
“目前,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占到了公司总销售额的1/3。”澳大利亚天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潘邦炤介绍,“参与首届进博会后,我在中国的电商平台上开辟出新的销售渠道,线上线下销售都开展得红红火火。今年,我的展台面积扩大了3倍。”
2018年11月1日起,中国平均关税税率从9.8%降至7.5%,对从事对华出口生意的华商是一大利好。李昌洪对此深有感触,“芦荟的进口关税大大降低,直接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,增加了我们在肯尼亚经营的竞争力。进博会让世界再次看到一诺千金的中国行动、惠己达人的中国机遇和计利天下的中国担当。”
“中国是一个有着近14亿人口的大市场,这是任何企业都不能忽略的。”蒋勇说,“随着中国持续发力优化营商环境,通关更快、手续更便利、政府工作人员效率更高,中国市场的魅力越来越大。目前,我们已经与一家天津医药集团和两家广州企业签订合作协议,将进一步推动产品落地中国进行生产、销售。”
来自美国威斯康星州的花旗参农场主、马拉松参业总裁姜铭涛说,“我们进入中国市场约7年。目前,我们正与国内几家连锁药店进行分销及代理谈判。期待与国内商家就溯源生产基地建设、产品研发、新品种培育等方面展开合作,也期待中国自贸区建设给商家和消费者带来更多福利。”
“中国敞开大门,与世界共享改革发展红利,让海外华商有机会拥抱充满活力的中国大市场。”俞维佳说,“逐步完善的基础设施、健全的工业体系、优惠的外商投资与税收政策、稳定的汇率和逐渐成熟的金融市场、广阔的市场腹地和庞大的消费群体——这是中国市场的巨大吸引力。”
信心十足 未来会更好
在本届进博会上,一位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观众让曹佩青有了更多的思考。“这是一位在新疆开连锁书店的女士,她对我们的文创产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,并希望通过后期合作,购买我们的产品装饰书店环境。”曹佩青说,“从沿海到内陆,中国的开放是全方位的,越来越多的内陆城市展现出蓬勃的市场活力。如果时机成熟,我会进一步拓展在中国内陆地区的市场布局。”
身兼澳大利亚悉尼上海商会顾问、澳洲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的曹佩青,一直致力于通过积累多年的人脉资源,向澳大利亚主流社会宣传、推介进博会。“进博会给外资企业提供了一个与中国消费者、经销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。通过这个平台,企业能够直接了解用户需求,并推介自己的产品和经营理念。这正是我最需要的。”
如曹佩青一样,“进博会时间”,许多海外华商不仅在寻觅商机,也在布局未来。
在蒋勇看来,中国消费市场呈现出多层次特点。“我计划加大在化妆品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,开发更多产品,兼顾中国不同年龄、不同地域消费者的需求。”
“我正在肯尼亚申请建设一个面积约27亩的小型出口加工区,预计2020年2月底完成。加工区主要生产芦荟、辣木籽等,面向中国市场销售。”李昌洪兴致勃勃地谈起了自己的新计划,“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姿态,让我对出口加工区的未来充满信心。”
“习近平主席在本届进博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振奋人心,让我更看好中国市场。”王思维赞叹说,“进博会越办越好,中国越来越开放,做进出口贸易的企业将迎来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。我们已经在中国市场深耕了近3年,未来将在两个方面继续稳步前进:一是通过在中国的合资公司,将更多产品卖到中国市场;二是通过在中国办厂做好产品深加工,进一步推动企业落地中国。”
“我对中国市场信心十足。”俞维佳说,“我们对中国市场的葡萄酒出口量,从最初的十多个货柜发展到现在的150个货柜,并且还在稳定增长,我们计划将更多澳大利亚的优质产品介绍给中国消费者。同时,我们在澳华侨华人也要更主动推动澳中投资贸易、文化交流与民间往来,做澳中友好的使者与桥梁,让更多人认识开放、包容、自信的新时代中国。”
本报记者 李嘉宝
《 人民日报海外版 》( 2019年11月11日 第 06 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