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消防救援总队车站中队消防员在训练中。 资料图片
安徽黄山消防山岳救援队队员在救援途中攀爬崖壁。 资料图片
西藏布达拉宫消防救援大队进行联勤联动火灾扑救演练。 资料图片
上海消防救援总队车站中队
危难面前,我们永远都“敢”
本报记者 巨云鹏
刚走进上海消防救援总队黄浦支队车站中队车库,记者就看到消防车边上,一排防护服与防护靴整整齐齐摆在地上。
“这样离消防车近,出警方便。”车站中队指导员陈祥康说,消防站地方小,没有条件都挂着,干脆放地上,一旦有灾情,消防员们穿衣上车、一气呵成,目标就是一个字:快!
能有多快?陈祥康掐过表:白天45秒,夜里1分钟。听到电铃,不论是在吃饭、洗澡还是运动、睡觉,队员都要立刻进入战斗状态,到全副武装开出车库,就是这个硬指标。中队33个消防员,每一个人、每次出征,必须做到。
车站中队驻守在上海市黄浦区。作为超大城市的中心城区,黄浦区有1400多栋高层建筑,17个3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城市综合体,2000余处地下空间,22个地铁站点……
去年夏天,超强台风“安比”登陆上海。一栋近20层高的居民楼顶,屋檐边的铁皮被大风掀翻,在风中来回晃动。铁皮沉重且锋利,一旦被刮落,后果不堪设想。“我们首先把它固定住,然后再进行拆除。”接到命令,特勤班班长王海林和战友们制定战术、系好安全绳,在几十米高的楼顶顶着台风移动,寻找最佳位置对铁皮进行破拆。
“克服恶劣环境不靠别的,就靠我们的意志力。”王海林说,既然穿上了消防战斗服,就是要为老百姓服务好,守护城市平安。狂风中,铁皮被慢慢钳断、取下。陈祥康说,像这样的台风天,一天出几十个警是常事,24小时连轴转。
车站中队是上海消防有名的“尖刀队”,队史馆里陈列着179张荣誉奖状、74册奖章证书、66面锦旗、92个奖杯。中队长刘国柱说,荣誉的最大意义是责任,“这一片老式里弄多、耐火等级低、火灾荷载大、人口密度高,一旦发生火灾极易造成群死群伤。”中队队员始终绷紧神经,每次业务训练,中队都要录像,对每一个动作环节进行揣摩、分析,不断优化,千锤百炼固化成身体的肌肉记忆。
针对辖区小街巷多、狭窄的情况,中队专门研究云梯的搬运方法;为了更快速地铺设水带,每辆消防车后面都增设两辆小拖车;中队还专门成立地铁攻坚专业队。“辖区425个消防栓,不论是在楼道边还是草丛里,我们每名队员都清清楚楚。”刘国柱说,“危难面前,我们永远都‘敢’。”
西藏布达拉宫消防救援大队
排除隐患,35年零火灾
本报记者 袁 泉 徐驭尧
楼层超过100层、步数超过两万八,这是队员王展翔一天走过的路;55个消防栓、超过700个灭火器,这是布达拉宫预防火灾设下的关卡。
成立35年,零火灾事故。“消防救灾,功夫在平时,布达拉宫零火灾的成绩源于日常防范。”布达拉宫消防救援大队副大队长次仁旺久说。
当清晨太阳升起,王展翔一天的工作也随之开始。第一批游客还没有走进布达拉宫,王展翔和他的队友已经把布达拉宫里走了个遍。
“布达拉宫里路虽曲折,但队员们却了然于心。”队员伦珠朗杰说,有一次警报响起,他抓起消防器材,立马奔向火警点,两分钟后,他们就赶到了现场。不过现场平安无事,原来只是一场演习。这样的演习随时可能上演,时间一长,队员们早已对布达拉宫的道路烂熟于心。
按要求,队员们每天都要围着自己负责区域绕二三十圈,打开藏香炉、检查酥油灯;傍晚,在结束游览后的最后一次巡查时,要确认所有火源都已经熄灭,发现尚未完全熄灭的藏香,都要用水浇熄;晚上,他们还要防备夜间险情。对此,队员向巴泽登早已习惯:不需要闹钟,晚上1点、3点都会准时醒来,打起手电,一点点仔细检查一遍。
“布达拉宫的消防,人人有责。我们通过划分18个重点部位、54个基本单元实现网格化管理,落实消防责任到人。”次仁旺久说,布达拉宫还组织了两支非专业人士组成的“微型消防队”,由喇嘛和工作人员组成,定期接受消防培训,成为消防救援的储备力量。
除了人防,布达拉宫里还藏着许多科技产品。每一个房间都有单独的电路,那是最先进的智慧电网系统,一旦有电路过载,可以远程切断房间电源。佛殿里隐约可见的管线是吸气式探测器和感温光纤,一旦温度和空气有变化,系统就会自动报警。还有对着重要火源的光感报警器,一旦火源的光发生变化,很快就会报警。
扎紧安全篱笆,防范火灾风险,消防救援大队在防火使命之外,还肩负着救援的责任。2018年,大队共开展各类帮扶救助760余次。哈尔滨来的游客周玫在布达拉宫游览期间因缺氧突发昏厥,消防队员赶赴现场展开抢救,并联系120急救,将病人背到半山腰的停车场、送上救护车。“这种救助太多,我们早已习惯,都是我们的分内工作。”队员陈巽乾说。
安徽黄山消防山岳救援队
“一根绳上系着两条命”
本报记者 张 璁
安徽黄山的雄奇秀丽常常吸引一些游客孤身犯险,他们常因擅闯山势险峻、地形复杂的未开发区域而受困。此时,黄山消防山岳救援队守护生命安全的责任就重了。
这支山岳救援队由黄山风景区消防救援大队组成,这里的消防队员不仅需要扛起水枪,还要扛起百米绳索,进行山岳(高空)救援作业,保障游客的生命安全。
当记者走进黄山消防山岳救援队时,消防队员们正在进行绳索救援技术训练。“山岳救援技术的核心,就是绳索、装备与队员之间的密切配合。”大队长王正好介绍,从过去传统的“螺旋绳救援技术”,到现在安全性能更高的“双绳救援技术”,山岳高空救援技术越来越先进,“就像队员们常说的,一根绳上系着两条命。”
今年6月1日,山岳救援队接到报警:一名游客私自闯入未开发区域登山探险,因体力不支滑落被困。被困游客不熟悉黄山地形,一直说不清自己的方位,手机电量耗尽后已无法取得联系,情况十分危急。
“我们只能根据报警人提供的照片,大致判断其位置。”班长高丙玺说,队员携带救援装备紧急出动,在陡峭的山壁悬崖间攀爬寻找了四五个小时。终于,被困游客在朱砂峰东侧的悬崖被发现。但此处多为裸露的岩壁,陡峭不说,当天的小雨让岩壁变得十分湿滑,救援工作困难重重。队员们只能边铺路绳边行进,直到傍晚,救援队员才成功利用绳索、吊带将被困游客救出。
除了救援环境复杂、行动受限,山岳救援的特点,一个是多为未开发区域,人员难以直接到达;另一个就是施救难度大,时间长。救援行动往往在没有道路的野山上,干到半夜更是家常便饭。山上天黑后手电筒只能照亮脚下1米左右,有时为了安全,队员们还得趴着走。
不仅如此,赶上黄山雨季,上山救援,队员们最头疼的就是山蚂蟥。高丙玺说,尽管每次救援都做好了预防措施,但山蚂蟥不是脚下钻,就是树上掉,“有时救援回来洗澡,一脱装备才发现每个人身上都叮着四五只蚂蟥。”
黄山消防山岳救援队专业的技术和过硬的作风是有传统的。2010年,依托于黄山风景区消防大队,黄山消防山岳救援队正式成立,成为国内最早成立的山岳救援队之一。如今又在此基础上推进组建国家山岳救援黄山大队。黄山市消防救援支队支队长周志平表示:“队伍职业化不仅仅是装备上的提升和改良,更是专业化救援理念、技术的不断增强,而守护黄山、扎根黄山那份使命感和荣誉感,则永远是这支队伍不变的初心和使命。”
版式设计:沈亦伶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19年11月07日 19 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