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的赵丽宏常常到世界各地参加书展,中国图书已成为国际书展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。“现在不同了,莫言、刘慈欣等一批中国作家走到国际舞台,中国当代文学已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。这些年来,我们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,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。”赵丽宏说。
文化是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的灵魂。文化兴国运兴,文化强民族强。新中国成立70年来,中国文化发展始终与时代同步,与人民同心,中国正不断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阔步前进。
文化事业繁荣兴盛
说起两年前的一场展览,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至今仍激动不已:“北京的11月已是寒冬,中国美术馆的观众从门口排到了两公里之外,你能想象那场景吗!”
吴为山说的是2017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“美在新时代——庆祝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美术馆典藏精品特展”。展期内首个双休日,美术馆参观量突破2万人次,远超美术馆日参观6000人次的上限。
美术馆的火爆是文化事业繁荣兴盛的一个缩影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国家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支持不断加强,1953-1957年五年文化事业费总投入为4.97亿元,1978年当年增加到4.44亿元,到2018年达928.33亿元。1979-2018年,文化事业费年均增长14.3%。不断增长的数字背后,是70年来中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长足进步。2018年底,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76个,为1949年的57.7倍;文化馆站44464个,为1949年的49.6倍;博物馆4918个,为1949年的234.2倍。
著名作家、原文化部部长王蒙认为,群众文化生活的参与感、获得感、幸福感前所未有。
文化产业快速发展
文化事业的发展还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金元浦认为,改革开放40年来,中国文化产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:1978—1999年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预热期,2000—2005年为初创期,2006—2011年是体制改革攻坚期,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。
中国文化产业通过改革不断释放出新的活力。准入逐步放宽的文化市场上,市场主体、经营方式日趋多元,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。2018年,中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8737亿元,比2004年增长10.3倍,2005-201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.9%。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,2004-2012年间,文化产业对GDP增量的年平均贡献率为3.9%,2013-2018年进一步提高到5.5%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,传统文化企业转型升级,基于“互联网+”的新型文化业态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,文化产业稳步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迈进。
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成员、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饶曙光说,以电影业为例,以前国产电影可以说是“无片可放,无人想看,无人要干”,自2002年起,中国电影全面启动产业化改革,2018年度票房突破600亿元,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。
中华文化加速“走出去”
中国电影不仅是“墙内开花”,在国外也“香飘四溢”。近年来,《战狼》《红海行动》等一批优秀中国电影在海外受到热捧,加入到中华文化“走出去”的矩阵中。
文明因交流而多彩,文明因互鉴而丰富,崔巍对此感受颇深。她担任院长的杭州歌剧舞剧院打造的文化遗产舞剧《遇见大运河》,目前正在世界巡演。记者联系崔巍时,她正率团队在阿根廷演出,她说:“这些年我们世界巡演的机会很多,观众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他们非常迫切想到中国去,想看看中国这个神奇的国度。”
回看新中国成立初期,中国对外文化交流覆盖面小,主要是与社会主义国家及亚非拉友好国家进行文化交流;改革开放后,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和深化,成为国家整体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文化交流、文化贸易和文化投资并举的“文化走出去”新格局逐渐形成。
据统计,2018年,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023.8亿美元,为2005年的5.5倍;我国文化、体育和娱乐业对外投资额为16.9亿美元,分别为2008年和2012年的84.5倍和8.5倍,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比重为1.3%,比2012年提高1.1个百分点。
文化自信,是更基础、更广泛、更深厚的自信。王蒙表示,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中国拥抱全球化,是坚定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,也是各种文明多元共存、互学互鉴的倡导者,这些都来自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。(本报记者 叶 子)
《 人民日报海外版 》( 2019年09月27日 第 02 版 )